劇情簡介
馬塞爾 (安德烈·維爾姆斯飾)是一位以放蕩不羈而出名的作家。他前往港口城市勒阿弗爾隱居,並且成為了一名擦鞋匠。這份高尚但收入菲薄的工作令他感覺更為接近大眾。正當他放棄作家生涯,心滿意足地享受著由附近小飯館、擦鞋攤及妻子阿勒提組成的簡單生活時,命運卻將一個來自非洲的移民孩子推到了他跟前。與此同時,妻子阿勒提 (卡蒂·奧廷寧飾)因為重病需要臥床,馬塞爾不得不再次面對人情冷暖。幸而他生來便性格樂觀,而街坊鄰居也給予他熱心的幫助。警察對避難男孩的管制越來越緊,這讓他感受到了西方人權國家的壓迫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馬塞爾 | 安德烈·維爾姆斯 |
莫奈 | 讓-皮埃爾·達魯山 |
阿勒提 | 卡蒂·奧廷寧 |
Denouncer | 讓-皮埃爾·利奧德 |
Yvette | Evelyne Didi |
Claire | Elina Salo |
Idrissa | Blondin Miguel |
Chang(as Quoc-Dung Nguyen) | Quoc Dung Nguyen |
Laïka - Dog | Laïka |
Grocer | François Monnié |
Little Bob | Roberto Piazza |
Doctor Becker | 皮埃爾·埃泰 |
Laika | Laika |
Mimie | Myriam'Mimie' Piazza |
職員表
製作人 | 阿基·考里斯馬基、Reinhard Brundig、Hanna Hemilä、Stéphane Parthenay、Fabienne Vonier、卡爾·鮑姆伽特勒 |
導演 | 阿基·考里斯馬基 |
副導演(助理) | Gilles Charmant、Lucas Loubaresse、Renaud Gast |
編劇 | 阿基·考里斯馬基 |
攝影 | Timo Salminen |
剪輯 | Timo Linnasalo |
藝術指導 | Wouter Zoon |
服裝設計 | Frédéric Cambier |
參考資料來源
角色介紹
| |
勒阿弗爾[2011年阿基·考里斯馬基執導電影] |
|
勒阿弗爾[2011年阿基·考里斯馬基執導電影] |
|
參考資料來源 、 、 、
獲獎記錄
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方 | 獲獎情況 |
2011年 | 第64屆坎城電影節天主教人道精神獎 | 《勒阿弗爾》 | 獲獎 |
第64屆坎城電影節費比西獎 | 《勒阿弗爾》 | ||
第64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 | 《勒阿弗爾》 | 提名 | |
第24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 | 《勒阿弗爾》 | 提名 | |
第24屆歐洲電影獎最佳男演員 | 安德烈·維爾姆斯 | ||
第24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導演 | 阿基·考里斯馬基 | ||
第24屆歐洲電影獎最佳編劇 | 阿基·考里斯馬基 | ||
第37屆法國凱撒獎最佳影片 | 《勒阿弗爾》 | 提名 | |
第37屆法國凱撒獎最佳導演 | 阿基·考里斯馬基 | ||
第37屆法國凱撒獎最佳製作設計 | Wouter Zoon | ||
2012年 | 第56屆義大利大衛獎最佳歐洲電影 | 《勒阿弗爾》 | 提名 |
幕後製作
在影片進入攝製期以前,導演阿基·考里斯馬基就有了要拍攝一部電影來描述非洲孩子在歐洲生活情況的念頭。阿基·考里斯馬基起初想把影片的地點定在馬賽或者是西班牙、葡萄牙的港口城市。但是當他發現勒阿弗爾之後,他就決定該片在那裡拍攝。阿基·考里斯馬基認為勒阿弗爾不僅適合影片的拍攝,而且把勒阿弗爾用作電影的名字也很貼切。
2010年3月23日,影片正式開拍。該片一共耗資380萬歐元,其中芬蘭電影基金會提供了75萬歐元。在拍攝期間,勒阿弗爾當地的居民與一些真實人物都參與了影片的拍攝。2010年5月12日,影片結束拍攝 。
製作發行
幕後公司
時間 | 備註 |
Pandora Filmproduktion GmbH | 製作公司 |
Pyramide Productions | |
Sputnik Oy | |
Yleisradio (YLE) | |
arte France Cinéma | |
Filmcoopi Zürich | 發行公司 |
Sandrew Metronome Distribution Finland | |
Janus Films | |
Pyramide | |
標準收藏 |
上映日期
時間 | 國家 | 時間 | 國家 |
2011年9月9日 | 芬蘭 | 2011年10月27日 | 以色列 |
2011年9月16日 | 挪威 | 2011年11月3日 | 奧地利 |
2011年9月17日 | 愛沙尼亞 | 2011年11月4日 | 加拿大 |
2011年9月23日 | 冰島 | 2011年11月18日 | 立陶宛 |
2011年9月24日 | 加拿大 | 2011年12月25日 | 瑞典 |
2011年10月2日 | 美國 | 2012年1月4日 | 比利時 |
2011年10月6日 | 巴西 | 2012年1月5日 | 希臘 |
2011年10月15日 | 墨西哥 | 2012年2月2日 | 荷蘭 |
影片評價
《勒阿弗爾》以簡潔冷峻的試聽語言勾勒出曲折的人物命運 。影片把“移民”這個話題演繹成一則政治童話,並在呈現法國社會現實與“復古”電影風格之間巧妙流轉 。影片繼承了導演一貫的幽默風格,黑色、生硬的冷幽默喜劇效果顯著。而片中多種類型電影的糅雜,更是形成了一種奇特的視聽效果 。該片的風格樸實無華 。無論是酒館還是底層市民的住所,都有一種極簡主義風格,像是仍然停留在社會主義時期。人物的服裝也體現出了簡單的特徵。雖然是描述底層生活,但是導演在刻畫無產階級人民時,始終賦予他們乾淨、整潔、肅穆的狀態 。 (搜狐網、《新京報》、網易、新華網、北方網評)
《勒阿弗爾》展現出了一種外在的幽默,而這種幽默是靠對話和場景同時表現的 。影片中包括主角在內的每個人物都有著“自嘲”的特質,而這種特質呈現在鏡頭語言上以後就是風格化極強的幽默 。相比那種隱藏的幽默,片中的幽默更為溫暖和光明。影片不是一種自我夢幻般的囈語,而是通過角色嘮叨不休的對話來實現需要表現的諷刺。然而,影片也有不足之處。導演最為擅長的那種靠畫面空白和靜止畫面營造氣氛的力量在片中過多的對話中弱化了許多 。 (騰訊網、網易評)
《勒·阿弗爾》將觀眾帶到一個似曾相識但又陌生的世界中。這個故事所牽涉的一切話題都非常沉重和殘酷。然而,導演並沒有用現實主義的手法來處理這個故事。配合著攝影機所營造出來的溫暖色調,影片故事的走向非常完美。另一方面,演員們的表演也帶有些許舞台表演的痕跡,一些動作和表情會顯現出某種刻意的誇張。然而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增加該片的幻想色彩 。 (《東方早報》評)